沧桑砥砺三十载,薪火相传谱新篇。为庆祝文学院恢复建院三十周年,回顾发展历程,展示办学成就,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科学发展,11月28日上午,文学院庆祝恢复建院三十周年暨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帕瓦罗蒂音乐厅召开。我校党委书记郑邦山,著名作家、文学院名誉院长二月河,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原河南省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增杰,教育部长江学者、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福贵,原党委书记周铁项、原校长谭兴戎,河南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袁凯声,我校副校长孙先科、马治军出席研讨会并在主席台就坐。各兄弟院校代表、文学院校友代表、退休教师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共500余人参加大会。会议由文学院党委书记王宏伟主持。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郑邦山致辞,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办学风格和办学水平,他指出,站在省部共建的历史新起点上,我校作为一所有理想、有追求、有历史、有责任的大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担当,履行好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大学至少应该办成思想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基于这种思考,郑邦山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把学校办成思想中心,文学院要成为砥柱中流。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的群体,承载着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变革与创新的历史重任和现实责任。而文学院的师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在把我校建设成为思想中心的工作中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把学校办成文化中心,文学院要成为示范引领。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负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希望大家坚持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大力弘扬百年师大的精神文化传统,让师大精神内化为学院师生的前进动力,让师大人文学术的智慧成果转化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三是要把学校办成教育中心,文学院要成为骨干队伍。郑邦山强调,我们要将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文学院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更应该把握机会、一马当先、乘势而上,凸显自身教育特色,助力学校科学发展。四是要把学校办成学术中心,文学院要成为中坚力量。大学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面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师大理应辉煌再启,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希望文学院秉承优良传统,在把我校建设成为学术中心的历史征程中,成为中坚力量。
文学院院长曹书文介绍学院的发展概况,并从专业学科建设、教学成绩、科研实力、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回顾了三十年来学院发展取得的成绩。他结合当前“四新”大讨论和省部共建背景下学院发展实际,确立了如下目标: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基地建设为支撑,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一级博士点申报为旨归,将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并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文学院建设成省部共建高校师范大学同类学院中有较高知名度、教师教育特色鲜明,语言文学、新闻、戏剧影视文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院。
老校友刘增杰教授深情回忆了自己1951年--1955年在平原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早年去美国访问哈佛大学的感受,用朴实的话语给在校大学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葛本成教授,教师代表陈鹏博士,校友代表、文学院89届毕业生、河南天华机构董事长王洪章,学生代表、2014级本科生胡蓉蓉分别发言,对学院表达了良好祝愿。
会上,工作人员宣读了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章学研究会、河南日报社等兄弟院校、学术团体、媒体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发来的贺信贺电。学生代表向为文学院发展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的退休教师敬献鲜花。大会议程结束后,与会代表共同欣赏了“岁月流光”——文学院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汇报演出。
28号下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国内15所院校文学院的院长、书记在勤政楼第二会议室就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学科建设和发展与文学院相关学科负责人进行了研讨。文学院历届优秀校友也进行了座谈,为学院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据悉,为积极筹备院庆和学科建设研讨会,文学院今年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人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查洪德教授,著名作家、文学院名誉院长二月河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福贵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莫砺锋教授、国家一级编剧陈涌泉先生等来我校讲学并开展学科建设研讨,为学院学科建设工作献计献策。
(王秀杰王文雅/文 米格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