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我院哲学重点学科第十四期哲学沙龙在学院413会议室举行。本期哲学沙龙邀请学科组成员惠永照博士进行题为《康德道德哲学接纳情感的可能方式》的学术报告,王海琴教授和陈永庆博士担任评议人,李广宇博士担任主持人。哲学重点学科的部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50余人参与交流。
报告伊始,惠永照以席勒的一首讽刺诗为引,提出了康德道德哲学是否真的无情的疑问,由此引出此次报告的观点:“道是无情却有情”。紧接着他又以伯纳德·威廉斯评价的“出海游玩遇到危险时,选择救陌生人还是妻子及其原因”例子,向与会师生展开一系列学者对其的探讨,基于此提出“道德建立在自然之爱上是不够的”观点,并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惠永照首先详细地表述了什么是自然情感及其特点。即自然情感是不学而能的、自然生发的,是前道德的、幸福导向的、个体性的。因此,他表示尽管康德认为自然感情在道德上不具有重要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就没有情感的位置。他提出了三种康德道德哲学中接纳情感的三种方式:由理性而生发、由义务而纯化及由目的而升华。
在第一种方式中,他认为由理性本身产生的智性的情感(如敬重、道德愉悦)从根源上摆脱了自然性,得以被接纳为一种道德上合法的情感。在第二种方式中,他认为通过将一些不是由理性生发的自然情感提升为义务也将其纯化为一种道德情感,并在此讨论了“病理学的爱”与“实践的爱”的区别,讲述了将其纯化的方式。在第三种方式中,他列举了一些无法成为义务的自然情感,称在“道德目的论”视角下,诸如“美感、荣誉感、激情、权力欲……”等情感也可以为道德服务。这样就能发现,情感的道德化并不意味着取消自然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然情感是人生中两个重要方面,康德将道德看作是人们配享幸福的条件,而不是用道德性淹没人的自然性。最后,惠永照总结报告得出结论,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只是同一主体的两个方面,自然情感在不与道德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合法存在。
报告尾声,王海琴和陈永庆分别进行了评议。王海琴对报告中的敬重、实践的爱及美等概念提出疑问,陈永庆对报告的细节进行了补充。活动最后,惠永照和与会学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的提问进行了解答。此次学术沙龙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增强了学科组成员之间对彼此研究领域的了解,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康德的学习和研究厘清了思路。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于楚 李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