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 播撒学科理想的种子,使其长成参天大树;用现实的脚步,丈量学术创新的道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这就是王桂兰校长,既是行政管理上的“女强人”,又被学生誉为科研育人的“好导师”。桃李芬芳教泽绵长谈及王桂兰老师与教育事业所结下的缘分,要追溯到求学阶段。“从河南大学毕业留校做专业教师之初,便立志争取做一名好老师和名教授。”尽管后因工作需要转岗管理,但她从未放弃教书育人、学术耕耘的理想追求,始终坚守园丁的初心和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颗理想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润泽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成长成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不能采用同一个模式。“研究生教学更注重思维方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本科生,则需注重专业兴趣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从教多年,王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善于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我对学生要求较高,包括其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及对集体事务的热情和能力。鼓励学生踏实认真,诚实守信,勤奋进取,懂得感恩。”这既是她要求学生成长的“高标准”,也
    2023-08-24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孙剑辉求学在师大、工作在师大、成长在师大、成就在师大,与师大有着融入血脉的情缘。1982年在新乡师范学院(前身)化学专业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迄今为止,孙剑辉在师大已经工作整整40年。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砥砺奋进,他心系师大、奉献师大、敢于担当、勇毅奋进,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和重要成果,为环境专业创建、环境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省部级环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获批、ESI学科建设以及学院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艰苦创业筑根强基师大环境保护专业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国内首批设立的环境类本科专业。孙剑辉作为师大环保专业的奠基
    2023-08-20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王雪生教授是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奠基人之一,在学术问题上,他坚持严于律己、严谨治学,踏踏实实做学问;在教书育人上,他严格要求学生,被学生们敬称为“严师”。任教43年以来,他始终坚守教师岗位,用认真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用耐心和恒心去教育每一位学子。愿以寸心寄吾党,且将岁月增山河。马克思主义是他毕生的信仰,他亦用一生的行动去践行爱党爱国的铮铮誓言。孜孜求学践行信仰1934年,王雪生出生在河南省灵宝市的山村里。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从小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时局动荡,生活困难,他却依然选择坚持钻研知识、汲取真理,用自己的力量去探寻一条报国之路。1946年,受战火的影响,位于开封的豫西师范学校被迫西迁至陕州,并在城
    2023-08-15
  • 鲁公儒,男,汉族,辽宁省人,1943年10月出生。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优秀专家。鲁公儒承担了“Technicolor理论的唯象研究与粒子的探索”“人工色理论与顶夸克物理”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创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半单复合模型理论,两次获得省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晚秋,鲁公儒出生了,走过东北的雪地,踏入辽阔的中原。从选择物理开始,无论在哪,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始终走在中国物理研究的前沿,向着自己心中的物理梦不断前行……1978年,鲁公儒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新乡师范学院理论物理专业,1981 年毕业,后又获得四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鲁公儒开始从事理论物理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大统一理论”“复合模型理论”“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CP 破坏与B物理”及“TC 理论与唯象研究”。在当时物理学界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鲁公儒的研究走在学术前沿
    2023-07-26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张深松,男,汉族,1936年11月出生,河南扶沟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河南师大化学系教授。曾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活动先进工作者、新乡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张深松幼时曾随母亲经历过8年离井背乡、流浪乞讨的艰难生活,他仍抓住了读书这根通向光明的绳索。解放后,他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一直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在这段宝贵的读书时光中,张深松刻苦努力,通过不断沉淀自己来改写命运。在许昌读高中时,张深松和化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一个农民的儿子的朴素感情爱上了化学,幻想着能有一天在工厂里将空气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粮食,实现“农业工业化”。这
    2023-07-20
  •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走别人的老路,要有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如今,已经60岁的姬生栋是一名扎根科研与教学一线长达38年的老教师。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再到三尺讲台,他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方面屡创佳绩;他恪守“培养时代新人”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不待扬鞭自奋蹄1963年,姬生栋出生在焦作市沁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少年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上的生活经历,至今仍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与粮食产量较低,并且国家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于是,姬生栋每天早早去学校上学,经常一到放学就跟着家长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正是这段少年时的劳动经历,让姬生栋真正体会到了“头顶火鏊战三夏”农民的艰辛与农村的贫穷,他渐渐萌生了“让粮食高产,让百姓享福”的念头。“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我必须努力奋斗。”他说。艰难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励着他去拼搏奋斗,更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品格。“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姬生栋认为,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播下希望的种子,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田间的辛苦劳作并没有令他颓丧,反而激发了
    2023-06-24
  • 【编者按】总有一群人,在凌晨默默起床,在黑夜深深守护;总有一些事,温暖你我的心,给我们接续奋斗的力量和勇气。每个人都是一道光,哪怕微微的,聚在一起就能点亮整个星空。每个人都了不起,只有你我共同努力,才能迎来师大更加美好的明天。为进一步讲好师大故事,凝聚学校正能量,校园网特推出“师大微光”栏目,记录凡人微光,传递温暖力量,点赞平凡中的不平凡。 “快乐运动,健康生活。”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校“金色梦想·情暖童心”志愿服务团队一直秉持的团队理念。这支由我校体育学院研究生党员、本科生党员、优秀志愿者组成的教练队伍成立于2020年9月。该团队通过各类运动项目和游戏活动进入师大附小、幼儿园课堂、社区、村镇学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公益专项训练活动。团队成员积极响应“体育强国”目标,发挥专业特长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深刻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将温暖洒遍牧野大地。情暖童心志愿育苗“用手垂直向上抛球,待乒乓球下降后击球使球先落在我方球台,再挥拍使球落到对方球台即为发球成功。”公益课堂上,教练一边介绍乒乓球的发球方法,一边向同学们进行示范。这是我校“金色梦想·情暖童心”志愿服务团队
    2023-06-12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蔡昆(1932-2014),1932年10月生,河南商丘人,1955年河南大学化学系毕业,中共党员。中国化学会原理事,河南省化学会原常务理事兼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河南师大化学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全国教育劳动模范,首批省管优秀专家,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蔡昆自幼勤奋好学,为早日成才,他用八年半时间读完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大学阶段又提前一年修完学业并留校工作。同龄人玩乐之时,他便已早早确立了自己的前进方向——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留校工作之后,他又攻读了博士学位,于1961年元月从苏联敖得萨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随后
    2023-06-06
跳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