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峰逐光|杨金民:在微观世界寻找宇宙真相

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706

【编者按】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有这样一群逐光者,他们以创新为剑、以使命为帆,在浩瀚未知中追寻真理的星光。为彰显高层次人才勇攀高峰的学术品格,凝聚双一流”创建的磅礴动能,党委宣传部开设科峰逐光专栏,聚焦高层次人才群体追光足迹。让我们循着光的方向,在逐光者的奋斗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汲取科技报国的赤子力量,共绘“双一流”创建的奋进画卷。



在粒子碰撞的微观世界里追寻宇宙真理,于实验室的方寸天地间践行报国初心,物理学院特聘教授杨金民以“探索真理”为舟,以“报效家国”为桨,在理论物理的深水区破浪前行。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缩影,更折射出一代科学家在时代浪潮中的使命担当与精神传承——从海外求学的踌躇满志,到归国深耕的笃定坚守;从科研高峰的孤独求索,到桃李满园的温情守望,他用半生光阴丈量着生命的厚度。

海外访学求取真知,扎根科研报效家国



1985年至1988年,杨金民在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因为扎实的科教工作于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当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高能物理领域迎来发展机遇,但国内科研水平与国际先进仍存差距。彼时,一批青年学者肩负使命远赴海外,杨金民便是其中之一。1996年,他踏上留学之路,先后于美国西北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钻研粒子物理。

在诸位教授的指导下,他亲历了科研的严苛与纯粹。“在科研合作当中,他们对每一份数据都秉持着苛刻的严谨态度,反复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直至确保万无一失。”杨金民回忆道,这种近乎“强迫症”的科研态度,让他深刻领悟到:科学真理的发现,不仅依赖智慧,更需敬畏之心。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了国际视野,也锤炼出“数据即信仰”的学术品格。

千禧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步入快车道,而欧美科研发展渐趋平缓。杨金民面临人生抉择:是留在国外享受优渥的生活条件,还是回国投身尚处追赶阶段的科研事业?杨炳麟教授的话点醒了他:“留在美国只是谋生,回国才能做有意义的学问。”2000年,他响应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离开日本回国,成为中国科学院引进的首批归国学者之一。归国后,他加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开始指导博士生,带领学生研究粒子新物理。

2023年12月,在“双一流”创建的关键时期,杨金民重返母校。2024年12月,他牵头成立理论物理中心,并大力引进和培育理论物理人才,短短半年时间已经从各地引进多名青年才俊和资深国家级专家,力争将中心打造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著名、区域引领的开放式理论物理创新平台。

深耕方向稳扎稳打,勇攀学术前沿高峰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而这些仰望星空的人就是做纯基础研究的。”杨金民说,“高能物理研究虽然属于‘纯理论’范畴,但它却是科技大树的根系所在。没有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应用技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十余年来,他坚持每日研读文献至深夜。“科研如同拼图,问题意识是找到缺口的指南针。”他常对学生说。在2022年的一次会议研讨中,杨金民对一篇文献的数据结论产生怀疑。随后,他带领粒子新物理团队连夜验算,最终证实原文假设条件有误。“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此,把未知变为猜想,把猜想证为事实。高能物理探求的对象是未知的,所以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不断验证,才能让学术更加接近真理。”

从超对称到暗物质,从希格斯物理到机器学习交叉研究,杨金民的探索始终紧扣学科前沿。他主导的“超对称新物理”研究,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提供了理论预言;他和合作者针对宇宙学中的哈勃常数危机而提出的用超对称引力微子暗物质来缓解的方案得到了诺奖获得者Adam G. Riess的两篇文章的重点引用。此外,在纳赫兹引力波起源的解释方面,他最近带领团队做出了亮点工作,相关文章发表于顶刊《Science Bulletin》和《Physical Review D》,已成为高被引热点论文。

近几年,杨金民系统研究粒子宇宙新物理,并将机器学习方法用于新物理的探索、将图形神经网络用于新粒子的寻找。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以及为在LHC对撞机上寻找新粒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得到了各大实验组和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的多次引用。

在推动理论创新的同时,杨金民及其团队也积极参与我国新一代高能粒子对撞机的规划工作,“我国拟在河南建设世界级的对撞机,若项目落地,中国将主导未来50年高能物理研究。”杨金民说。

投身教学精心育人,推动学科蓬勃发展



“科研的本质是兴趣驱动和引导,而非强制。只有学生热爱探索,才能走得更远。”这是杨金民的教育之道。他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找到天赋所在”。“无论我们想转战哪个新方向,或者对哪个课题感兴趣,老师都会积极联系该领域的专家,并和我们共同探讨。”物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刘宇说,“学术上有这样的引路人,真的是一种幸运。”

杨金民不仅关心学生的科研进度,更将他们的心理状态放在心间。早年没有微信时,杨金民特别喜欢到学生办公室聊天;如今虽可随时在线沟通,但学生们仍偏爱面谈。“杨老师的门永远虚掩着,推门就能看到老师热情洋溢的笑容。”刘宇说。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让团队成员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科研并取得进展。

教学上,杨金民主讲核心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讲义和作业题全面对标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生活中,杨金民是学生眼中的“暖心大家长”。微信群“喂猫小分队”里,师生们分享科研趣事、预约羽毛球局。学生评价他:“严谨时是‘数据强迫症’,随和时像邻居大叔。”

二十余载春秋,杨金民从归国学者成长为理论物理中心带头人,先后培养出30名博士,其中多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也因此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BHP Billiton优秀导师奖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学领燕金奖。

“做学问不能怕时间久,需要坚韧和执着。”在杨金民看来,科学家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本质皆是“播种者”——播撒求真的火种,培育未来的栋梁。他用半生光阴诠释了何谓“坚守本心”:在微观世界中追问宇宙起源,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育人诗篇,以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丈量出生命的厚重与辽阔。

(党委宣传部 陈 锐 大学生记者 常晓伟 张琪悦 李钧婷)


人物简介:

杨金民,物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3项(包括河南省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9900余次。系统研究了与黑格斯、暗物质和顶夸克相关的新物理,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Baidu
map